20120405 1. 缺少面向实际应用的测试环境 对系统端的请求缺乏了解:访问频率 、访问地址的分部(locality)、实时性要求...... 优化方向的选择尚不明确,结合实际应用来分析带宽利用率更有意义。 如果Burst length是8,是否保证第3位地址为0,而非随机给出? 2. 保证带宽利用率的同时,是否适当考虑功耗问题 precharge等高功耗操作的避免,是否要着重考虑。 Mobile SDRAM的power down特性需要支持吗? 是否需要结合实际应用,分析SDRAM的功耗情况。 3. 进入DDR3设计阶段后,选择何种PHY接口? Altera的AFI还是Intel/ARM提出的DFI。 直接利用AFI还是深入PHY的内部。 4. 现阶段的细节问题 (1) 双向数据端口与缓冲的问题。 (2) 地址对齐问题,Burst Length为8,那是否保证低3位地址为0? (3) SDR SDRAM阶段是否可以忽略内存模组问题? (4) 测试环境问题。是否要用开源软核跑几个应用试一下,或者在testbench中模拟实际应用的请求?